11月6日、12月4日,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国情沙龙”——国情与发展青年学术研究交流系列活动第八期、第九期分别在公共管理学院举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情研究院博士后王聪、黄鑫、周子铭、陈琴分别作主题报告。活动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国情研究院副研究员刘生龙主持。活动分别邀请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国情研究院副院长周绍杰,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张瑞娟,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陈济冬做点评。
王聪报告的题目是“中国贫困问题与政策分析”。该研究主要概述了我国百年来贫困治理的发展历程,并基于数量经济学的视角探讨了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与适应机制。报告指出,第一,土地政策是影响我国贫困削减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后在推行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应慎重稳妥的处理土地制度。第二,生计方式的改变直接影响着贫困状况的变化,在制定贫困削减政策时应注重识别生计策略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根据不同的类型有针对性的制定出相应的减贫政策。第三,极端天气的增多,给粮食生产带来了诸多挑战与不确定性,应因地制宜的采取更多适应策略来降低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带来的风险。
周绍杰老师点评指出,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对于国家稳定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全球气候变暖给农业资源带的影响利弊共存,其影响因地域、作物、时间段而有所不同。该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也应该充分注意这一点,期待做出更多新的有价值的学术贡献。刘生龙老师点评指出,虽然我国在贫困削减方面取了显著的成效,但相对贫困问题依然突出,贫困削减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然是一项重要课题。该课题总结回顾了我国减贫历程并探讨了脱贫攻坚如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今后的共同富裕发展提供了一条可供参考的前进方向。
黄鑫报告的题目是“绿色发展视角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创性贡献及世界意义”。报告指出绿色是超越传统现代化模式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原色。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意涵明确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指导原则,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发展方向,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任务,满足群众对优美环境需求为价值旨归,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为使命担当。绿色发展视角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原创性贡献主要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财富理论、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制度建设理论;在完善顶层设计、搭建制度体系、突出理念引领、强化创新驱动、传承生态文化等方面开辟实践路径。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与拓展,对于提升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水平和高度,拓展其他国家推进绿色现代化的途径,深化和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生态转向具有世界性意义。
周绍杰老师点评指出,该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绿色意涵、绿色理论创新、绿色实践路径等进行了凝练,突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创性贡献,并从三个层面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性意义,为深刻把握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绿色道路提供了参考。刘生龙老师点评指出,当前对中国式绿色现代化道路的经验总结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基于绿色发展视角阐释和总结中国式现代化,从整体上深入挖掘中国式现代化绿色意涵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活动现场
周子铭报告的题目是“极端天气对农村低收入家庭发展韧性的影响”。研究试图阐释极端天气影响农村低收入家庭发展韧性的内在机理,在借鉴韧性经济理论、贫困动态性理论、贫困脆弱性理论的基础上,将发展韧性的概念引入极端天气与农村低收入家庭福利的分析框架。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将县域极端天气数据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进行匹配,从理论和实证角度探究了极端天气对农村低收入家庭发展韧性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效应,并在时间维度上将发展韧性解析为脆弱性、家庭收支和可持续生计能力三部分作进一步分析,检验农村低收入家庭的气候适应策略的有效性。研究发现,极端天气会通过加剧农村低收入家庭的贫困脆弱性、降低家庭消费、削弱家庭的可持续生计能力降低家庭发展韧性。缩减家庭消费、促进非农就业、调整生计资本结构是农村低收入家庭有效的气候适应策略。虽然短期内极端天气可能促使家庭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增加,但并不能由此使得家庭的发展韧性得到提升。
点评专家一致认为,该文章聚焦极端天气对农村低收入家庭发展韧性的影响,主题新颖,研究思路也较为清晰。张瑞娟老师点评指出,该文章研究内容非常充实,建议下一步可以关注极端天气对是否为贫困县、政府补贴水平及农户类型影响的异质性效应。陈济冬老师点评指出,该文章的研究结论非常有意义,建议在考察极端天气对农户不同类型收入的影响外,进一步细化研究,关注极端天气对家庭劳动力外出和移民的影响。刘生龙老师点评指出,该文章在变量的测度方法上非常有创新性,对于可能存在的测量误差和遗漏变量导致的内生性问题,可以考虑补充ssiv方法进行解决。
陈琴汇报的题目是“explaining the willingness to pay: the distributive politics of multilevel governments in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研究聚焦我国精准扶贫资源配置问题,并基于31个省份8年间扶贫面板数据,分析了影响多级政府资源分配因素及其分配逻辑。结果表明,各级政策在分配资源时未采用一刀切方案,中央政府采取平衡区域差异的目标导向策略,地方政府采取平衡能力与政策目标的行动策略。
点评嘉宾一致认为,该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与理论意义,并提出下一步研究的建议。陈济冬老师认为该研究视角较为新颖,但存在主题不够集中等问题,建议将研究主题聚集于地方政府的资源分配逻辑上。张瑞娟老师提出需进一步对因变量的代表性进行详细阐释,并考虑其它可能性变量的影响。刘生龙老师在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全面性上提出建议,认为该研究在方法上存在一定欠缺,在对面板数据进行双重固定效应前提下,需要尽可能全面考虑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国情沙龙”是国情研究院的特色活动,通过青年学者与学院教师的对话交流,分享最新的学术理论和政策应用研究,促进对当前重要议题的讨论与交流。本学期将不定期推出多场活动,敬请期待与参与。
供稿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