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4日上午,由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主办的“建构中国自主的发展规划知识体系”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20会议室召开,围绕发展规划的学科内涵、实践探索、理论研究、知识体系、课程体系、话语体系、学术平台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杨开峰、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刘培林、重庆大学地方政府治理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陈升、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鄢一龙、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勇分别做主题发言。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院长于文轩、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杨立华、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姜玲、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王欢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吴三忙、兰州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王学军、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助理尹俊等参与了交流研讨环节。研讨会由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永恒主持。
主题发言
董煜发言
董煜介绍了中国特色发展规划实践体系的历史沿革和理论需求,指出我国现有的规划实践迫切需要系统的理论总结和提炼,规划编制层面的很多突出矛盾也亟待理论界进行深入研究。
杨开峰发言
杨开峰从国际视野和学术视角,阐释了规划的理论脉络、学科边界和核心内涵,分享了对于发展规划学科定位的认识,并就数字时代规划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规划编制与全过程人民民主、规划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关键问题进行了重点剖析和阐述。
刘培林发言
刘培林提出,后发追赶型国家实现现代化需经历技术前沿国家所没有经历过的“追赶周期”,因此需要宏观发展规划来引领宏观经济政策,一方面要在追赶周期不同阶段判断潜在增速水平,提供“量”的指引,另一方面要在追赶周期不同阶段围绕产业结构更替和升级提供“质”的指引。
陈升发言
陈升分享了基于国内发展规划论文发表情况的知识图谱,对作者分布、核心概念、发文趋势和研究展望等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重庆大学发展规划领域课程设置情况和未来课程设计建议。
鄢一龙发言
鄢一龙从发展规划知识体系的来源、发展路径、应讨论的学理和应用问题等方面分享了有关构建独立自主的发展规划知识体系的思考,认为发展规划自主理论建设需要基于实践创新推进理论创新,并推动构建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原创概念、理论、思想。
王勇发言
王勇围绕规划的量化指标体系、规划在国际上的叙事方式、外部环境变化下的规划编制等问题分享了个人见解,并指出需要加强高校间在研究和办学上的深入交流合作。
交流讨论
于文轩认为,明确发展规划的专业学科定位要从厘清各学科的有关基本概念开始,要加强国家间比较研究并重点解决理论和实践脱节问题。杨立华认为,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在多大程度上能进行有限的设计是规划学科研究的重点,规划研究要“天地结合”、“刚柔相济”并纳入时间变量。姜玲认为,要关注发展规划引领下的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问题,要从学理上讲清楚发展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引领性作用。王欢明认为,规划研究具有跨学科属性、跨部门合作属性等,需要公共管理、城市规划、区域经济等学科共同合作,以及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合力作用。吴三忙认为,要反思规划实践中的科学性,关注规划的投入产出与效益问题。王学军分享了甘肃省、市、县级规划中期评估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地方发展规划研究应重点解决的评估有效性、战略一致和政府回应策略等具体问题。尹俊认为,构建中国自主的发展规划知识体系,要把握好发展规划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之间的关系、中国与西方规划理论研究之间的关系、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关系。
杨永恒发言
杨永恒表示,以五年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编制并实施了十四个五年规划或计划,在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提升综合国力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指出,与我国丰富的发展规划实践相比,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还相对滞后,对发展规划实践的指导性还不够强;此外,我国发展规划实践中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也需要相关理论成果的指导。加强发展规划的学科建设,推进发展规划理论和实践的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和学术化表达,不仅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撑。
与会专家学者还就今后开展更多合作研究、推动课程体系建设和教材编制等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建议。中国政法大学城市发展与治理研究院副院长韩柯子,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刘泽,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助理李治、助理研究员龚璞,清华大学投融资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王盈盈,以及发展规划研究院部分博士后、博硕士研究生参加了研讨会。
合影
供稿丨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