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晋升与政治激励
一、文章及数据来源
[1] jiang junyan, making bureaucracy work: patronage networks, performance incentiv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017, 62(4): 982-999.
数据来源:蒋俊彦个人网站
do-file来源:ajpsk8凯发天生赢家官网dataverse
[2] james kai-sing kung & shuo chen, the tragedy of the nomenklatura: career incentives and political radicalism during china’s great leap famin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2011, 105(01):27-45.
数据及do-file来源:陈硕个人网站
二、主要内容
kung & chen(2011)关注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不同省份的政治激进存在巨大差异的现象,其视野从意识形态和官员特征等传统归因拓展出去,探寻职业晋升作为一种政治激励。作者以“大跃进”期间过量粮食采购作为政治激进的衡量指标,发现省区间政治激进程度的差异根植于官员政治生涯激励的系统性模式,而政治激进作为政治忠诚的表现成为了特殊时期的主要晋升标准。蒋俊彦(2017)提出究极疑问:是什么保证了官僚制的有效运转,提出传统的官僚-世袭二分无法解释中国的快速发展,将目光转向以庇护-侍从(patron-client)为主的非正式关系,提供了有关政治关系促进激励的实证结果。此研究使用了2000年至2011年的原始市级面板数据,采用了根据以往晋升经历来识别政治关系的新方法,结果表明,与现任省级领导人有非正式关系的城市领导人,其所在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快于没有非正式关系的城市领导人。
不论是揭示差异还是理论探源,两篇文章均将研究焦点聚集在了中国地方官员围绕晋升的政治激励之上。晋升作为官员绩效的激励手段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以“晋升锦标赛”为共识的观点在学界已被视为事实,然而,绩效与晋升间复杂的关系和现实悖论不断地挑战着这一理论。同时,地方官员晋升所处的制度环境——中国当代官僚制——本身有待探讨,其介于传统韦伯式官僚制(weberian bureaucracies)和家产官僚制(patrimonial bureaucracies)之间的特点始终是中国问题研究的一大迷思,非正式关系与正式制度的互动关系尚未得到理论的统一与覆盖,在此链条之上引申出的央地关系同样是国家治理研究必须面对的制度渊源,其背后蕴含的委托-代理理论更是公共管理研究绕不开的话题。
此外,两篇文章均进行了大量细致的数据搜集整理工作,形成了具有相当价值的数据库,kung& chen(2011)1956-1966以及蒋俊彦(2017)2000-2011的数据时序相得益彰,展现了中国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的不同侧面。其次,两篇文章对于研究对象的识别并寻找量化衡量指标的方法十分值得回味与学习,为设计一项定量研究提供了某种思维方式,对于学术入门或进阶都可谓是范文。最后,kung& chen(2011)通过简洁的回归模型验证了具有启发意义的研究假设,而蒋俊彦(2017)通过大量的量化工作排除了近乎所有的竞争性解释以巩固理论,对读之下或许会为自身学术之风格与研究开展带来新的思考。
三、导读人介绍
王英伦,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经济学专业。主要关注政府治理、央地关系等问题。
王文婕,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要关注官员晋升、央地关系等问题。
导读人寄语
长期以来,对于中国发展的研究都遵循经济学制霸下的效率逻辑,而大量的现实悖论都揭示了有关制度建构的政治逻辑的重要性。以官员晋升和政治激励切入,实际是希望强调和引导对政治逻辑的正当性讨论,呼吁学术视角对韦伯式的权力支配传统和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学的回归。由此出发,加强对政治逻辑下的中国制度设计的严肃的实证主义研究,重新检验熟悉的经验领域的相关制度设计并探索一些非传统经验领域的制度设计,体现国情研究的理想与价值。
时间:5月8日(周三)18:00-20:00
地点:公管学院620
温馨提示: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建议讲座前提前阅读论文和复制代码。因为讲座期间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吸收大量知识,要提前准备才能跟上节奏!欢迎清华各院系同学参加!